为积极响应广州大学主题为“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团委围绕乡村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以“碧海红树,乡绘通明”为主题,组织师生在2023年7-8月前往湛江市麻章区太平镇通明村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利用专业知识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增长粤西乡村见闻,提升专业服务地方的实践能力。此次实践的目标是同学们利用专业知识,结合村庄的资源,规划一条通明村文旅游览线路,并在线路上选择一些空间节点,结合场地情况进行空间设计,使得这些节点的空间质量有所改善和提升,以点带线,将分散于村庄各处的景观资源串联起来,形成特色鲜明的游览路线,助力通明村发展旅游业。
“三下乡”社会实践团 队7月初抵达通明村,首先对村庄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通明村初名调蛮村,形成于隋朝。明朝隆庆年间在调蛮村建白鸽水寨以抵御倭寇,从此调蛮村成为水师的驻兵场所,白鸽寨遂成为守卫雷州府的水师重地。通明村2015年被评为“广东名村”,2019年被评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是粤西临海地区的千年古村,具有悠久的建村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村委林钟树安排下,实践团师生前往参观村中极富特色的文化和自然景观。在市级非遗项目通明村白鸽寨龙门阵祀典的上一任传承人辜年毅老师的带领下,了解白鸽寨旧址、宣封庙、望海楼、江公去思碑、六角大井等文物建筑,感受到白鸽寨的历史重要性、宣封庙的历史厚重感以及江公的伟大贡献等。林钟树老师安排集体乘船沿通明河参观红树林自然景观,领略茂密美丽的红树林,滩涂上随处可见的螃蟹以及成群结队的水鸟,充分感受到红树林生物多样性的魅力。
实践团队员在前期已收集整理了通明村的文史资料和村庄规划,到通明村后进行田野踏勘,队员分工组织按不同区域对村庄完成实地调研。同学们深入村庄内部,感受通明村深厚的文化底蕴,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和特色,通过实地观察和测绘,了解村庄建设现状、可建设项目及需保护对象,充分挖掘村庄文化与自然资源,为通明村旅游资源整合开发进行线路规划。暑期实践期间恰逢当地传统节庆“关公诞”,晚上在村委的邀请和组织下,社会实践团队前往通明村文化楼观看雷剧表演,进一步感受村庄的文化特色。
在村民的介绍下实践团队前往相邻的麒麟村了解富有特色的九品香水莲花种植基地。麒麟村委干部陈作宵和基地负责人陈林的带领下,参观了荷花塘和加工车间,了解到该种植基地是麒麟村的重点乡村振兴项目,兼具观赏、食用、药用等用途,在当地的传统乡村产业之外开辟了一个新的创业方向。目前产业链初步形成,已产生经济效益,为该村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助力。
通明村拥有丰富的红树林自然资源,了解红树林和国家对红树林保护利用的政策以及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更好地为通明村整合文旅资源。在本次暑期实践期间,实践团队由指导老师庞玥联系安排,前往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在红树林保护研究中心丁新原博士的带领下,参观了红树林保护及培育实验室和观海长廊红树林,了解党中央关于海洋强国的理念,学习了红树林的培育和生长情况,明白红树林对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更加坚定了对红树林保护的信念和信心。
通明村所在的麻章区太平镇是湛江蒲草种植和蒲织品的主要产地之一,雷州半岛气候湿润,适宜蒲草生长,当地居民利用蒲草以手工方式编织各种日常生活用品,蒲草编织是当地的传统技艺。在太平社工站社工苏思杰、杨远程的帮助下,实践团队前往到太平镇蒲草编织技艺传承人徐少文的工作室参观学习,了解到当今雷州半岛传统蒲草编织工艺发展的历程;徐少文老师多年来潜心研究蒲草编织技艺,坚持创新,逐渐将蒲草编织向手工艺品、精品化转变,为今天的蒲草编织产品带来更多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